民风民俗
民风是民间风尚,民俗是民间习俗。
古人云:“历世相沿谓之风,群居相染谓之俗。”
“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。”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。在习惯上,人们将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,称之为“风”,而将因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不同,称之为“俗”。
民风民俗生动体现一个民族生活习惯的传统特点。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各种习俗风尚,其中积淀的思想和文化因素纷繁复杂。炎黄子孙的脑海里既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精华,也积淀着长期停滞着的糟粕。传承的民风民俗,在每个人的经历和性格、气质的形成过程中都打上了烙印,并渗透到生活习惯、伦理道德、思想观念,乃至心理结构、思维方式中去。56个民族的民风民俗事象斑驳陆离。当代社会出现大量新的传播工具,加速各种民风民俗现象的同化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不断靠近古人所言“天人争挽留”的理想境界,就更需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去分析研究与鉴别比较,才能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、吸收、创新和发扬光大。
由于佛教道教特别是儒教思想的熏陶,传统的民风民俗文化构成“礼”之框架,至今在大巴山区生生不息。民风民俗文化的延伸是无法割断的,今天的民风民俗文化是昨天的延伸、摒弃和发扬光大。“斯文有传,学者有师”“美物者贵依其本,赞事者宜本其实”。正是这一点,才形成今天的巴蜀民风民俗风格。
民俗的复兴是本土文化觉醒的重要标志,民风的淳朴是本土文明的真正升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