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,其历史十分悠久,在节日来临前,在外打工的游子陆续回到家乡,一同感受着节日的快乐和温馨。不过,春节阖家团圆的同时,也有走亲戚的传统,且是必要的传统,大年初二开始,大家要将“七大姑八大姨”走一遍。
其实,过年走亲戚也是讲究顺序的,特别是姑姑、姨妈这两个亲戚,到底先接哪一个呢?我们一起来看看!
01、春节走亲戚的由来
春节走亲戚拜年是传统习俗之一,亲人们聚在一起,相互祝愿对方在新一年里事事顺心。其实,走亲戚这一习俗也是有讲究的。
传说,旧时“年兽”霍乱人间,每到春节来临时就会来到人间伤害百姓以及家畜。直到一个神秘老人现身,教导大家如何驱赶“年兽”。先是在除夕这天放鞭炮、开灯,再将一些肉食放在门外,年怕光、怕声响,再加上有足够的肉菜,吃完后就会离开。
百姓们早上打开门后,发现年兽已经远离,纷纷奔走相告,走亲访友相互庆祝。时间长了,也就有了走亲戚的习俗。
早在汉代时,拜年习俗就已出现,唐宋时期开始兴盛起来。在宋代时,还有“飞帖”拜年的说法,“飞帖”指的是亲友太多,在过年期间拜不过来,因而派出仆人拿着“帖子”去拜年。
帖子为3寸长2寸宽,记载着受贺的对象、家庭地址以及祝福语,因而被称为“飞帖”。为了装载“飞帖”,当时大户家庭门前都会贴上一个“接福袋”,仆人送来的飞帖直接放在其中即可。
而如今,春节期间的贺年片、贺年卡、祝福语等,其实和“飞帖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清朝时,拜年习俗逐步变得复杂,因社会地位、阶层、民族不同,拜年方式也不同。地位低的每年都要主动给地位高的拜年,如“包衣人”需向府里家主拜年。
拜年时也要带上礼品,在过去,大家带的多是面食、肉类、酒、鸡蛋、白糖、蜂蜜等。而如今,拜年主要购买的是各种乳饮料、饼干、酒、保健品、鱼、水果等。
02、拜年的顺序
拜年也是要讲究顺序的,大年初一不能走亲戚,但需要向家里的直系亲属拜年,主要有父母、爷爷奶奶,祝福他们健康长寿,长辈此时会将压岁钱分给晚辈。
从大年初二开始,大家就要开始走亲戚,通常是“先拜丈人再拜舅,姑父姨父排在后”这一说法。
在大年初二,女儿女婿一家就需要去岳父母家里,通常需要带上丰厚的礼品,如给岳父母买衣服、烟酒、保健品等。
当然,岳父母也会在家里备好丰盛的酒菜,迎接女儿女婿一家的到来。而此时,外孙、外孙女也要给岳父母拜年,再由老人送上红包和祝福。
初三这天,通常是去舅舅家拜年,毕竟“娘亲舅大”,如果孩子还没结婚,那大年初二就会去舅舅家。同样,舅舅也会给孩子准备红包,希望孩子学习进步、事业有成等。
大年初四,就要去姑姑、姨妈家拜年,但有人好奇,自己有姑姑也有姨妈,先给谁拜年更合适呢?
年轻人对这一问题还真比较迷糊,感觉姑姑和姨妈都一样亲,先去谁家都可以。其实在过去,农村有“姑舅亲,辈辈亲;姨表亲,不算亲”的说法,从这即可看出姑姑地位自然要更高一些。
这也很正常,姑妈和父亲是姐弟或兄妹关系,而娘家可能就是自己家,姑妈走得更为频繁,自然和侄子更亲一些。
姨妈尽管和母亲是姐妹,可她们更多的是去娘家,相互间走动不是太频繁,如此一来和外甥的感情就淡了。
因此,去了舅舅家后,再去姑姑家、姨妈家,这样主要亲戚基本上都拜了一遍。
而后一直到正月十五,则是朋友、同事之间的走动,而去这些人家里拜年,一般不会留在人家吃饭,通常寒暄一会就会离别。
03、拜年忌讳有哪些?
1、走亲戚必须送礼
春节走亲戚可不比平时,讲究的是“礼尚往来”,因而走亲戚时必须要购买礼物才行。
2、送礼有忌讳
送礼是一方面,但礼品的选择是一方面,可送上烟酒、饮品,但不能送“钟”、送“伞”、送“梨”,且在挑选礼品时,尽量双数,毕竟好事成双。
3、拜年时间要约定
在拜年前,一定要提前约好时间,毕竟每个家庭都有不少亲友,为避免撞到一起,应提前约定好,这样对方也能好生招待。
4、穿着有讲究
在拜年前,也要对自己的穿着上特别重视,忌讳穿白色衣服,可以穿喜庆点的衣服出门。当然,也不能穿礼服、西服等太正式的衣服。
5、聊天别揭疤
亲友之间沟通时,就算没有什么共同话题,也不能提及过去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,不然春节的喜悦气氛也会被破坏。